《长春晚报》3月27日第八版专题报道《进一步强化科技引领支撑能力 大力推进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
《长春晚报》3月27日第八版专题报道《进一步强化科技引领支撑能力 大力推进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布局。省委、省政府提出“东中西三个板块建设”区域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动员全市“全力落实好建设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任务,发挥引领作用,主动作为,率先突破”,市委全会、市“两会”、市政府全体会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都对创新转型提出要求、作出部署。按照全省“突出发挥五个优势、推进五项举措、加快五大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长春市科技局紧紧围绕推进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注重强化科技引领支撑能力,突出抓好产学研协同创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小巨人企业、落实“双十”工程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拓展国际与区域科技开放合作、发展众创空间等重点工 作,积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了有力支撑。
把协同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努力抓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试点工作
推动我市科教资源优势加速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剂“良药”。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对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作出部署,并把试点任务交给我市。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确定把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试点工作作为17项改革任务之一加以重点推进。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在长春市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吉政发[2014]49号)要求,我市制定下发了《长春市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试点工作方案》(长发[2014]22号),采取政府深度介入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办法,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建立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市场、资本、人才等方面有效衔接、 良性互动。
促进创新信息联通
调整充实长春市科技人才库、科技成果库、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库、社会领域创新需求库,加快建设面向企业、高校院所、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和用户服务的大数据中心,所有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发布,解决科技创新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促进创新要素集聚
建设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和吉林省集成创新综合体,谋划建设八大产业协同创新基地,集聚产学研各方面力量,共同打造研发、 转化、孵化平台,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促进创新链条衔接
推动企业技术中心、行业中试中心、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公共科技服务中心建设,把研发、中试、转化、应用等创新环节衔接起来,推进企业难题向科技攻关转化、科技攻关向中试成果转化、中试成果向产业化转化。
促进创新主体协同
强化16个“四位一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功能作用,引导在长高校院所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开展科技攻关、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活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舟桥”机制、科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评价与激励机制、 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市场化机制,激发和释放科技创新的潜力和活力。
今年,将本着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21个产学研协同创新试验点建设,率先组织推进,实行滚动支持,进一 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组织长春高新区和净月高新区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整合资源推进“政产学研用金介”七位一体协同创新云平台建设,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共同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中试检测中心、公共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三类中心建设,会同各县(市)区、开发区共同推进八大协同创新基地建设,会同在长高校院所共同建立三个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促进各类创新主体深度协同,形成互动、互补、互惠发展格局。
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 突出抓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
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小巨人”企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格局多元优化、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有效解决高素质人才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全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小巨人”企业成长壮大,为打造长春经济“升级版”注入新鲜血液。打造环境优势,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部署,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市)区、开发区齐抓共管,集成各方面资源优势,帮助企业解决用地、融资、搬迁改造等难题;打造技术优势,鼓励和引导具备研发实力的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具备资本优势的企业通过兼并国内外先进科技型企业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科技型中小企业借助本地科技资源建立技术依托;打造人才优势, 引导高校院所围绕产业发展趋势培养人才,从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芬兰等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引进高端人才,对科技创新人才给予切实有力的支持,努力打造人才流入的洼地、人才创业的宝地和人才创新的高地;打造政策优势,制定实施《科技型 “小巨人”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落实对进入“小巨人”行列的企业给予奖励,对技术创新投资占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1%、2%、3%的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对我市企业兼并收购符合条件的国内外先进科技型企业给予奖励等政策措施。2014年年底,我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00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达到350户,科英激光、希迈气象、博迅生物等一批企业成长为国内同行业的排头兵。我市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得到中宣部充分认可,《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30多家国家级新闻媒体集中进行了宣传报道。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约稿宣传此项工作。
今年,将继续把培育科技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 配合省科技厅做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加强培训指导,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提供要素协调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滚动实施科技型 “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完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型“小巨人”企业与高校院所、知名企业常态互动机制,引导、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全年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户,新增科技型“小巨人”企业50户。完成“小巨人” 企业新三板上市辅导20家,新三板上市企业新增3户至5户。
把投资拉动作为重要手段 集中抓好科技项目建设
项目是创新发展的载体、工作的抓手、成果的标志。近年来,我市充分整合科技资源,围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组织实施100个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100个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同时,大力支持产学研联合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增强企业研发实力和新产品市场竞争能力。2014年,全市突破交流LED照明技术、轨道车辆通信网络TCN协议在线分析技术、 大推力高精度直线电机及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120项,量子降脂仪、高性能临床检验设备产业化、 聚醚醚酮等104项科技成果实现了就地产业化。 今年,将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项目链, 瞄准产业趋势,盯住市场走向,多谋划推动具有引领性的项目,努力形成新企业、新业态持续生成、不断涌现的局面。进一步集成资源、突出重点,启动实施“双十工程”,重点支持1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10个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推进小卫星、无人机、聚乳酸、合成橡胶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把开放合作作为有效途径 着力抓好科技招商工作
深化国际和区域间科技合作, 是科技企业对接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的重要平台,是提升引进、消化、 吸收和再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市以院地合作为纽带与上海药物所、上海有机所、扬州数控机床研究所、大连化物所、青岛海洋所等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以中俄科技园为纽带密切了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以“长吉图区域中韩国际技术转移大会”为纽带促进了与韩国科技合作,以长春国际科技合作协会、长春国际技术转移战略联盟为纽带发展了与印度、新加坡、德国等国科技合作,提升了科技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其中,中俄科技园已完成三期工程,建立中外联合实验室和工程中心6家,园区总产值年增速达到20%,被国家科技部作为我国对外科技合作的一面旗帜。 今年,将继续扩大对外科技交流,组织我市科技企业、高校院所出访法国、德国、瑞士、 美国、韩国等国家,就“光纤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技术”“重金属不同形态污染物检测技术”等洽谈合作;发挥中科院院地合作优势,组织科技型企业到国内其他城市中科院分院学习考察、 寻求合作,帮助我市科技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吸引更多的科技项目落户我市;组织科技团组参加国内各类展会,推介我市科技成果、科技项目,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加快中俄科技园、中白科技园建设,力争引进5户企业、1个联合实验室进入园区。
把众创空间作为主要任务 合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在科技攻关、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 我市针对日益增长的创新服务需求,不断升级平台功能,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搭建科技创业孵化平台
支持各类投资主体自建或联建孵化器,支持孵化器与高校院所、大型企业、投资机构发展合作关系,促进孵化器数量增加、面积增长、 功能增强。2014年,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8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00余户。
搭建行业中试检测平台
全市已建行业中试与检测中心12个,正在加快建设合成橡胶、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 专用聚烯烃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中试中心,并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采取股权投入和贷款贴息等形式,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经过小试、通过中试,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度,降低企业转化风险。
搭建技术产权产易平台
省、市出资4500万元,采取股份制形式组建了吉林省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针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不同需求,按照市场化原则为技术交易各方提供服务。
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市科技局、高新区管委会联合社会资本共同组建长春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创建了全省第一家科技金融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第一家专业化科技支行、第一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第一家科技担保公司、第一家与银联合作共建金融网络平台。运营一年来,13家机构入驻, 与近百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为百余户科技企业提供贷款5亿余元。
今年,将进一步抓好长春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建设,通过搭建科技创新招投标、科技金融战略合作等数字平台,建设“科技红娘”队伍,利用QQ群、微信、微博交流等办法促进银企“结亲”,综合运用股权投入、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及后补助等多种方式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小巨人”企业提供综合化科技金融服务;支持县(市)区、开发区、高校院所和企业建设创新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企业加速器,力争新增孵化面积50万平方米;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筹备建设长春市工业研究院, 为政府决策、企业咨询提供智力外脑。